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玻璃中就有镶嵌玻璃珠。到了战国中晚期,玻璃蜻蜓眼很快就发展成为常见的器物,而且很多典型的中国风格的玻璃器物也随之出现。镶嵌玻璃珠在玻璃珠中工艺最为复杂,外观非常美观。它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同我国早期与西亚的贸易有关系,而且同中国玻璃业的产生与发展有直接关系。
镶嵌玻璃,是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制品,曾有学者仔细考察了十余个古代镶嵌玻璃珠的断面,发现无论嵌入的图案单元简单或者复杂,每一种不同颜色的玻璃嵌入物都独立地呈球状面。这种现象是上述方法无法解释的。因此,很多人认为在制作这类玻璃珠时,并不是将不同颜色的玻璃首先制成截面为同心圆的图案单元,而是将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分别拉成不同直径的细丝,截成薄片,将较大的单色的玻璃薄截面压入玻璃珠母体上,待与母体形成一体后,加热、烤软表面,再分次嵌入其他颜色的较小薄截面,形成复杂的图案单元。第二种制作工艺可能更接近古代工艺,也更费工费时。无论采用哪种工艺,工匠必须很好地掌握火候,即温度与玻璃软化的关系。由于制珠的每一步骤都完全靠手工操作,所以成品并不规整,几乎无法找出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镶嵌玻璃珠。
西藏高原的藏民至今仍非常钟爱这种世代相传下来的镶嵌玻璃珠,一颗漂亮的镶嵌玻璃珠可以换一头大牦牛。从考古资料来看,镶嵌玻璃珠在中原出现的时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之后一直持续到西汉时期。西汉以后虽然仍有零星发现,但已不属于同一发展序列。春秋末战国初和战国中晚期虽然时代相接,但这两个时期的镶嵌珠在出土数量、图案纹饰及化学成分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春秋末战国初镶嵌玻璃珠多为类球形,但不规整,有的看起来像扁方形或扁鼓形。珠子的尺寸较小。镶嵌玻璃珠的母体颜色多为蓝色、绿色和橘黄色。蓝色有时偏浅蓝,有时偏深蓝。母体玻璃都为半透明。但是这个时期镶嵌珠所使用的纹饰十分简单,图案多以同心圆为主,每个,实际上,每个珠子上的纹饰以及数量都不一样,但这种不规则的设计正好让同心圆与母体形成一体。由于所出土这些春秋末期的镶嵌玻璃珠,大多出现在贵族墓中,成分与西亚的一样含有钠钙玻璃,且外观相似,所有有学者认为这时期的镶嵌玻璃珠应以国外进口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