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行业资讯

合浦出土珠饰:拉制玻璃珠

发布时间:2024-08-01 17:38:08 / 浏览次数:521

  拉制玻璃珠的制作技术可能源于古代印度,这类珠饰外形细小,珠体无任何装饰,直径通常仅5—6mm,呈半透明或不透明,有蓝色、浅蓝色、绿色、黄色、红褐色、橙色、紫色、黑色等。其数量巨大、分布广泛,是古代各地相互交流中一类非常重要的贸易品。

  弗朗西斯(P.J. Francis)[1]将广布于印度洋沿岸及太平洋西岸不同年代地层中的细小单色拉制玻璃珠称为“印度-太平洋单色拉制玻璃珠”,简称“印度-太平洋珠”。他认为这些珠饰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南部,并在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穿越或沿着海湾向东西方传播、贸易。

  大量运用科技考古技术后,分析结果显示“印度-太平洋珠”实际上包括多个成分体系的玻璃:铁器时代在印度南部生产的这类珠饰以矿物碱型钠铝玻璃为主,同时发现少量中等钙铝型钾玻璃;而包括合浦在内的岭南地区,出土的珠饰以中等钙铝型钾玻璃和低钙高铝型钾玻璃为特色成分;中等钙铝型钾玻璃拉制珠的分布也非常广泛,曾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越南南部、柬埔寨、韩国等地[2-3]。故有学者推测钾玻璃来源是多源的,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华南地区可能有多个制作中心。

  在合浦,这类拉制玻璃珠饰出土于100多座自西汉晚期到东汉的墓葬中,共计超过3万粒。单个墓葬的出土数量多少不一,少则一颗,多可达数千。据统计[4],广西出土玻璃串珠最多的一座汉墓是合浦九只岭6A号墓,数量达3906颗。合浦母猪岭5号汉墓,风门岭26号、23号汉墓,堂排3号汉墓等墓葬出土的这类珠饰的数量均过千。这些玻璃珠饰或独立成串,或与其他材质的饰品组合出现。

  与印度南部和东南亚克拉地峡两侧铁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细小拉制玻璃珠不同,合浦汉墓出土的浅蓝、深蓝色拉制玻璃珠多以中等钙铝型钾玻璃和低钙高铝型钾玻璃制作,并主要以钴、铜离子呈色,而前者中钴含量相对较少,并多以铜、铁离子,以及锡酸铅等化合物呈色。另外,合浦所出的蓝色系拉制珠外观上呈透明或半透明质,外形直径相对较大,外表也更光洁润泽,故研究推测这类拉制玻璃珠可能既有由域外直接输入的,也有相当数量或是用相同技术在本地制作的。

  • 电话 电话:
    0757-26670918
  • 传真 传真:
    0757-26670918
  • 邮箱 邮箱:
    aaaglassbeads@163.com
  • 地址 地址: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弼教村委会广隆工业区兴业十六路7号
在线留言
Copyright © 2024 佛山市顺德区长盛和工艺玻璃加工有限公司    备案号:粤ICP备2024293411号 技术支持: 万迪网络